□周雲
  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所造就的一個結果,這自然是一件好事。但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其中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流動人口的子女教育。全國有將近6000萬的留守兒童,他們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學校教育也大受影響,他們的成長從而出現了諸多不順利。
  同時在流動人口大軍中,還有一個未成年人群體,他們沒有留守在家鄉,而是隨著流動的父母一起流動到了異鄉,在數量上也相當龐大。據廣東省統計局統計,2013年年末廣東0-17周歲流動人口規模約447萬人。2010-2013年,0-17周歲流動人口年均增長率為3%,遠高於同期常住人口增幅(0.67%)。他們中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占到廣東省全部0-17歲未成年人人口的21.8%,即平均5個未成年人中有一個是流動人口。其中,深圳、東莞未成年流動人口占同齡人口的比例超過60%。廣州、珠海未成年流動人口占比也超過40%。
  相比起留守兒童,這個群體應該更加幸運一些。至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能夠跟父母一起生活,伴隨著親情一起成長。但據之前已經披露的信息來看,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比如說父母忙於生計,無暇更多照看,導致他們有可能受到各種侵害,或者受到一些壞的影響,成為不良少年,侵害他人。所有問題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跟當地戶籍人口相比,他們無法享受公平的教育。雖然同處一個城市,在同一片星空之下,但他們在起點上,就落後了。
  他們面臨的這些困難,身上發生的這些問題,固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公共政策的偏差。外來人口,往往成為被公共政策遺忘的角落,未成年的外來人口,也未能幸免。一項好的公共政策,不僅要惠及主體人群,也要照顧少數人群,弱勢群體以及社會底層。顯然,目前的很多政策,並沒有做到這一點。這樣的公共政策,即便不能說是壞的,也是不完善的。而目前更加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在珠三角的深圳、東莞,未成年的流動人口,已經超過未成年人口總數的一半,在珠海、廣州,也要占到40%之多。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成為主體人群、主流群體,如果公共政策仍無視這一事實,不考慮他們的存在,那就是最大的失職和失敗。
  因此,現在最為緊迫的,就是讓未成年的流動人口,在他們所在的地區,儘快地享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權利。廣東作為外來人口大省,自然也是未成年外來人口的大省,在這方面應該提速,儘快全面地向外來人口開放所有教育資源。不可否認,廣東各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也有一些令人稱道的成果。比如說東莞,外來子女就讀當地公辦學校,門檻越來越低。在廣州,也向外來工子弟開放了較大數量的優質學位。但迄今為止,各地還不能實現外來工子弟無障礙入學。他們權利之受,與他們數量之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對外來的未成年人要不要照顧的問題,而是作為公共政策的主要對象來對待的問題。因此,各地方政府,膽子要更大一些,步子要更快一些,儘早給孩子們平等的教育權。
  另外,很多孩子權利受損,根源在於其父輩權力受損。因此,針對龐大的外來人口的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政策制度也應當儘快修正。比如,戶籍制度的改革就應該加快腳步了。
  (作者是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編輯:  (原標題:未成年流動人口劇增公共政策要如何應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f92yfmr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